文|章鱼哥
(资料图片)
编辑|比奇堡
基于语言的社会偏好是以语言线索为依据形成的社会判断,是社会交往的一种外显静态结果。
作为学龄期发展的一项重要社会化内容, 社会偏好不仅对儿童当前和未来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他们未来的学业成就和社会适应都有深远的影响。
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儿童在学龄前即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由此给儿童社会性发展带来的影响还较少有研究关注。
以往对于儿童基于语言的社会偏好的 研究主要是对单、双语儿童进行比较 。这样的群体比较难以揭示双语经验是如何影响儿童社会偏好的。
研究 将把儿童的双语经验视为一个连续变量,并以语言接触作为它的指标 ,分为当前语言学习和终身语言暴露。
以连续、量化的方式看待双语经验对儿童基于语言的社会偏好的影响。
过去少数有关儿童社会偏好的研究只是描述了不同语言背景的儿童其社会偏好可能存在差异这一现象,并未对背后的原因予以关注。
因此研究拟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就是 探索双语经验影响儿童基于语言的社会偏好的内在机制。
具体而言,研究将考察双语经验和认知灵活性是否能够预测儿童基于语言的社会偏好。
综上所述, 研究将探讨单语环境中双语经验对儿童基于语言的社会偏好的影响模型及机制。
研究总结
研究在已有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儿童的双语经验(当前语言学习和终身语言暴露)、认知能力和基于语言的社会偏好(友谊选择)进行研究,深入探讨了两个问题:
(1) 双语经验如何影响儿童基于语言的社会偏好 ;
(2) 双语经验和认知能力影响儿童基于语言的社会偏好的内在机制 。
结果显示:
当前语言学习对儿童基于语言的社会偏好有显著影响。
具体而言,当前语言学习能正向预测儿童在友谊选择时选择汉-英双语者作为朋友的比率,当前 对第二语言的学习越多,越偏好汉-英双语者 。
终身语言暴露对儿童基于语言的社会偏好也有显著影响,终身语言暴露能正向预测儿童在友谊选择时选择汉-英双语者作为朋友的比率。
从出生至今暴露在第二语言下时间越长,越偏好选择汉-英双语说话者。此外 终身语言暴露还会使儿童将这种偏好泛化到说完全陌生语言的人的身上。
没有观察到认知灵活性在儿童基于语言的社会偏好中的显著作用。
认知灵活性对儿童基于语言的社会偏好的影响
研究考察了双语经验对儿童基于语言的社会偏好的内在作用机制,通过研究一了解到 学习第二语言与增加对使用该语言的人的偏好有关。
这是否可以归因于双语个体更高的认知灵活性,并导致他们采取更灵活的社会分类,我们设计了研究二进行考察,然而 结果没有发现认知灵活性在其中的显著作用 。
有三种可能性: 第一种可能性是双语经验对儿童基于语言的社会偏好的影响不是通过提升其认知灵活性实现的。
我们假设认知灵活性通过影响社会分类的方式进而影响社会偏好,然而,社会偏好也可能通过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实现,而不必借助认知灵活性的作用。
因此研究二 未能探测到认知灵活性的显著结果。
第二种可能性是 认知灵活性影响儿童基于语言的社会偏好,但影响的是内隐的基于语言的社会偏好。
社会偏好有内隐和外显之分,内隐社会偏好是无意识的、自动的偏好,与高水平的认知过程关系更密切。
因此 认知灵活性可能是影响内隐社会偏好的因素 ,研究中使用的友谊选择任务和外显态度任务都属于让被试有意识地完成的任务,而这一任务对认知灵活性并不敏感。
第三种可能是 认知灵活性影响儿童基于语言的社会偏好是通过社会分类实现的。
但是在研究二的任务中没有很好的了解到儿童进行分类的标准, 有的儿童可能采取了比较宽松的分类标准。
认为汉-英双语者和汉-德双语者与自己具有双语经验一样,都可以分为同一群体,因而在友谊选择时选择了他们。
有的儿童可能采取了较为严格的标准,认为只有与自己说同样的语言的个体,才能将其视为同一组成员,因此 在友谊选择时回避了那些不符合他们标准的个体 。
被试划分群体时依据的标准不同,所造成的结果就不同 。
在研究一和研究二筛选变量的过程中, 只有双语接触可以正向预测儿童基于语言的社会偏好, 而双语熟练度在其中并没有显著的作用。
说明 基于语言的社会偏好可能与双语者的语言能力无关而与学习双语的经验有关 。
这 不仅可以为理解双语优势提供更广泛的理解,而且可以重塑对双语教育目的的认识。
就双语优势而言,这并非是一个“全或无”的问题,也并非是一个“有多少”的问题,而是应从不同角度去发掘学习双语对儿童在各个领域中潜在的影响。
不但要关注语言能力、认知能力,还要关注社会交往,文化态度等。
更开放的社会偏好作为双语在社会性方面的优势之一,一直以来被研究者关注的较少。
然而,鉴于社会交往在儿童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研究者应将其 视为与认识能力同等重要的能力,并开始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就双语教育的目的而言, 研究发现是语言经验而非语言能力对儿童的偏好起作用。
说明双语教育不应把语言能力高低作为衡量语言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应将双语教育的目的从以成绩和能力为导向转向倡导以过程和经验为导向。
对于学龄早期的儿童而言, 享受学习语言的过程比强调语言的熟练程度更重要。 此外,双语教育还应重视双语学习在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儿童的同伴交往因学习双语而更加开放,与他人沟通、合作的可能性更大。
在当今世界,虽然人与人相互联结,但是 各民族、各国家的人操着不同语言和不同口音,双语学习增加了他们之间进行相互交往的可能性。
这也许是对新时代儿童而言更为重要的益处。
在影响语言学习的众多因素中, 方言被认为会对语言学习起到负面的作用 。
但在研究中,方言与普通话的熟练度和英语的熟练度都无显著相关, 方言也无法预测儿童基于语言的社会偏好。
因此方言的掌握似乎与儿童的母语学习和双语学习无关,大可不必把方言视为对语言学习的混淆。
学习第二语言和母语的不同变体都 可以丰富儿童的语言经历,也对传承语言文化、丰富语言多样性有积极作用。
研究对当前语言学习和终身语言暴露的研究还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需要多久的语言接触才能使儿童产生认知收益和社会收益?
关于认知收益的结果目前并不确定,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
但是就社会收益而言,研究的结果表明,暴 露在第二语言下超过3年(36个月)或者每周通过不同的方式学习第二语言大于2.2小时,就会使儿童的社会偏好更加中立。
有以上两种中任意一种接触经验的儿童会更有可能与单语环境中存在的各个语言类型的同龄人成为朋友,拥有更多的学习对象。
通过量化双语经验,研究发现了 双语经验对儿童社会交往产生影响可能的转折点 ,代替了较为主观的语言指标,为理解学习双语的益处提供了数据支撑。
不足之处
不同于以往考察儿童双语效应的研究,研究从整合的视角出发, 通过对双语、认知和社会之间关系的研究,将三者联系到了一起 ,并探讨了双语经验的作用机制。
得到的结果不仅为双语经验对儿童社会偏好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研究儿童个体间关系和群体间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但仍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由于时间和人力的局限,研究没有对3-6岁幼儿的社会偏好进行施测,因此 无法确定幼儿在3-6岁时基于语言的社会偏好机制是否与7-8岁一致。
国外相关领域研究主要以3-6岁为对象,但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3-6岁幼儿是否也会表现出基于语言的社会偏好这个问题需要明确。
第二,研究只是通过横断设计设计考察了双语经验对儿童基于语言的社会偏好的作用及其机制, 没有通过纵向设计探索这种偏好的发展变化。
第三,研究中使用的友谊选择范式通过静态的图片和声音之间的同时呈现去让儿童进行选择,而静态的图片与日常生活中所面对的动态说话者区别较大。
应采用视频片段或虚拟现实的方式,进行更接近生活情景的、更具有生态效度的研究。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