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品牌洞察丨又一个中资汽车品牌在印度暴雷了

2023-08-03 16:54:31

来源: 搜狐汽车

据媒体报道,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军者比亚迪在印度遭遇了税务调查,被指控逃避关税和转移利润。这是继小米、OPPO、vivo等中国手机品牌之后,又一家在印度市场遭遇暴雷的中国品牌。据悉,比亚迪在印度的子公司比亚迪印度私人有限公司(BYD India Private Limited)被该国税务部门指控未缴纳2013年至2019年的特许权使用费和利息。这一事件无疑给比亚迪在印度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根据印度执法局的公告,比亚迪印度公司及其关联公司将一半的利润转移到中国,把印度业务做成“亏损”,以避免缴税。同时,比亚迪旗下的分销商伪造身份证明文件和公司地址。为此,印度执法局搜查了比亚迪印度公司和23个相关公司的48处地点,并封锁了比亚迪在印度的119个相关银行账号,约3.9亿元人民币资金被冻结。

比亚迪自2007年进入印度市场以来,一直致力于扩大其市场份额,2013年开始与印度私营企业基建巨头Megha合作生产电动公交车。截止目前,比亚迪已经在当地投资了数亿美元,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生产和研发基地,并计划在未来几年内进一步扩大产能。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比亚迪方面对此表示,公司正在配合印度相关部门,为他们提供所需的所有信息。作为一家负责任的企业,比亚迪在印度严格遵守当地的所有法律法规。目前已经向当地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解除银行账户的冻结,并提供1.19亿美元(约8.01亿元)的银行担保。

尽管面临着税务风波,但比亚迪并没有放弃对印度市场的布局和发展。据新浪财经报道,比亚迪计划在印度投资10亿美元建设第二工厂,并于10月12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品牌发布会,发布首款高端纯电ATTO 3(国内为“比亚迪元PLUS”),预计从2023年1月开始交付。此外,比亚迪还计划在2023年前在印度建立53家经销商展厅,并预计将建立新的生产基地。

按照规划,到2030年,比亚迪计划在印度电动车市场占比达40%,并将在印度市场销售1.5万辆ATTO 3和e6。目前,比亚迪已经在印度21个城市建立24家经销商展厅,并与当地政府、公交运营商、出租车公司等合作推广电动公交车、电动出租车等项目。

比亚迪并非第一家也不会是最后一家在印度遭遇税务调查的中国品牌。据统计,自2019年以来,印度对中国品牌的调查已经达到了20多起。甚至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国内几乎所有的主流手机品牌,都在印度接连遭遇到了相关审查。其中,小米被指控逃税65.3亿卢比(约5.5亿元人民币),OPPO被指控逃税439亿卢比(约5.51亿美元),vivo被指控洗钱,华为被指控虚增成本等等。这些中国企业都在印度市场取得了不俗成绩, 小米更是连续多个季度占据了印度手机市场的第一位。

为什么中国品牌会频繁在印度“爆雷”?

其实不光中国品牌,印度市场“一视同仁”的态度,让欧美品牌也频繁暴雷。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首先是印度市场的竞争激烈。印度作为全球第四大汽车市场和第二大智能手机市场,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品牌的关注和投资。但同时,印度市场也面临着来自本土、欧美和其他亚洲品牌的激烈竞争。中国品牌凭借着价格优势、技术优势和市场敏感度,在印度市场取得了较大的份额和影响力,也引起了其他竞争对手的不满和反感。这些竞争对手可能会通过各种渠道向印度政府施压,要求对中国企业进行更严格的监管和审查。

其次是印度政府的保护主义倾向。印度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本土产业的发展和就业的增加,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如“印度制造”计划、“自力更生”计划、“数字印度”计划等。这些计划旨在提高印度在制造业、数字经济、新能源等领域的自主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同时也意味着对外来投资和产品的限制和壁垒。例如,印度政府要求外资汽车品牌在印度建立合资公司,并限制其股权比例不超过50%;要求外资手机品牌在印度雇佣本土高管,并提高本地化生产比例;要求外资电商平台不得出售自有品牌产品,并限制其对本土商家的优惠政策等。

第三是中印关系的紧张局势。自从2020年6月中印边境发生冲突以来,中印关系就陷入了低谷。印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针对中国的敌对行动,如禁用中国应用程序、限制中国投资、取消中国合同、抵制中国货物等。这些行动不仅损害了中方的利益,也影响了中方在印度的形象和信誉。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品牌在印度经营面临着更多的风险和障碍,也更容易成为印度政府打压和报复的对象。

最后是税务法规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这也是中国品牌出海印度共同遭遇的问题。其中,小米与OPPO涉及到的“逃避关税”,核心争议点在于:特许使用权费用,是否应该纳入关税申报范围。这是一个涉及到税法解释的专业问题,不同国家和地区可能有不同的规定和标准。印度的税务法规本身就十分复杂和不确定,经常出现变更和修订,给企业的合规性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之前有媒体报道,印度税务部门对于特许使用权费用的处理方式,近年来已经发生了多次变化。在2017年之前,印度税务部门认为特许使用权费用属于“服务”,不应纳入关税范围;在2017年至2019年期间,印度税务部门认为特许使用权费用属于“货物”,应该纳入关税范围;在2019年之后,印度税务部门又认为特许使用权费用属于“非货物”,不应纳入关税范围。这种反复无常的态度,让企业难以把握税务政策的方向和趋势,也增加了企业的合规成本和风险。

环境如此险恶,为何能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既然风险如此之高,那为何仍能引得各路品牌“竞折腰”呢?

这就不得不谈印度的市场潜力了。这主要涉及其民众的年龄结构、文化水平、消费能力和政策环境四方面。虽然印度市场的政策环境混沌,且民众消费能力不高。但得益于优良的人口年龄结构和文化水平,对于各国品牌而言,仍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首先,印度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之一。截至2023年,印度人口已超14亿,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到2030年,印度人口将达到15.5亿;到2050年,印度人口将达到17.3亿。同时,印度也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劳动力市场和消费者群体。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20年,印度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67.8%,而5岁以下儿童占总人口的11.1%,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6.1%。这意味着印度有巨大的潜在需求和发展空间。

其次,除了人口的年龄结构,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发展水平和民众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2018年,印度成年人(15岁及以上)的识字率为74.4%,而中国成年人的识字率为96.8%;印度青少年(15-24岁)的识字率为91.7%,而中国青少年的识字率为99.7%。虽然与我国仍有较大差距,但考虑到印度教育水平的提升,这一数字在未来仍有很大上升空间。

第三,在消费能力方面,尽管印度拥有庞大的人口规模和年轻化优势,但其消费能力并不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2020年,印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947美元,排名世界第142位;而中国人均GDP为10508美元,排名世界第68位。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20年,印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6美元/月,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7美元/月;而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97美元/月,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1美元/月。这说明印度消费者的购买力和支付意愿相对较低。

第四,政策环境是影响企业投资和经营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印度在190个经济体中,营商环境排名第63位,而中国排名第31位。印度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较差:开办企业(排名第136位)、办理建筑许可(排名第27位)、获得电力(排名第22位)、保护中小投资者(排名第13位)、纳税(排名第115位)、执行合同(排名第163位)、解决破产(排名第52位)。这些方面都反映了印度政府对于企业的监管和服务能力不足,以及法治和市场化程度不高。

后记

综上所述,虽然比亚迪在印度市场的遭遇并非个例,印度市场在人口消费能力、文化水平、政策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会给品牌的投资和经营带来不少困难和风险,但其巨大的人口红利和相对稳定的国际外交关系,仍然使得其成为了包括中国和欧美等众多国际品牌趋之若鹜的成长型市场。

关键词:

最新新闻
回顶部